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article_adlist-->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后,数千万考生和家长将迎来另一场硬仗——填报志愿。
今年,这一领域迎来了AI的全面介入,多家互联网大厂和教育公司纷纷推出智能志愿填报产品,为考生提供院校和专业选择建议。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约9.5亿元,近九成考生愿意借助志愿填报服务,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至10.9亿元。
高额收费的人工志愿规划专家供不应求,如网络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开设的公司,一对一填报志愿服务可高达数万元,同时这也催生了超过千家相关企业。面对这块巨大的流量洼地,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宣布,布局AI填报志愿这一刚需场景。
谁在争夺“填志愿”这块AI高地?
目前市面上的AI志愿填报工具,背后的操盘者大致分为三类:互联网大厂(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知乎等)、大型教育公司(如作业帮、学而思等)以及垂直志愿服务公司。
它们的产品入口和功能特点各有侧重,多数大厂利用自有App或浏览器嵌入志愿助手,如百度APP的“百度高考”、阿里旗下夸克APP的“夸克高考”、腾讯QQ浏览器的“AI高考通”等。
教育公司则往往在自家学习应用或小程序中上线志愿填报功能,如作业帮的“志愿填报”、高途课堂的志愿助手等。也有平台选择合作而非自研,例如字节跳动和知乎今年直接接入了中国教育在线的“掌上高考”模拟填报系统,为用户提供志愿模拟填报入口。
据《节点财经》观察,这些工具都支持考生根据高考省份、科目组合和成绩,快速生成“三档梯度”的志愿推荐列表,即可冲击的“冲”档、较为稳妥的“稳”档和保底的“保”档院校/专业组合,并给出相应的录取概率预测。
例如,夸克的“智能选志愿”功能让考生输入省份、选科及成绩后,一键获得“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院校专业清单,每个专业还标注了录取概率。考生还可进一步填写地域偏好、专业兴趣、毕业规划、职业倾向、家庭预算等偏好信息,生成更个性化的志愿填报报告,并支持与内置AI模型对话进行咨询。
据夸克官方消息,今年推出了国内首个高考志愿大模型,深度学习了海量志愿填报领域知识,其生成的志愿方案也相对详实,测试显示,其可在5-10分钟内生成长达15-20页的志愿方案报告,包含考生情况分析、填报策略、志愿清单解析及风险提示等板块。有意思的是,夸克还请来张雪峰作为夸克高考的代言人,为产品又增加了一层行业背书。
今年百度整合推出“百度高考”专栏,涵盖AI志愿助手、“AI聊志愿”对话功能和高考大数据等模块。
百度的志愿助手主要以对话形式提供服务,考生可以创建多个志愿方案(方便模拟不同分数或多位考生),在交互过程中查看不同模型给出的方案结果,还能使用“就业前景对比”等工具来辅助决策。此外,百度高考平台上还推出了高考直播间,聚合各高校招办直播宣讲和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为用户提供实时咨询机会。
不过从实际体验来看,这类大模型驱动的Agent在默认情况下给出的具体推荐相对简略。相比之下,作业帮、高途、网易有道等公司的志愿填报工具更类似数据驱动模式,提供完整的院校筛选和智能推荐,也普遍支持与AI进一步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大厂免费的策略,部分第三方产品采取“基础功能免费+高级功能付费”模式。如有的平台仅免费展示有限的推荐院校数量,需购买会员才能解锁全部志愿方案,有的会员收费从99元到数百元甚至数千元不等。
据《节点财经》观察,各家AI志愿助手在功能上都围绕“海量数据(维权)+智能推荐”做文章,但在使用体验上各有优势:有的侧重报告深度,如夸克提供详细的定制志愿报告;有的强调交互便捷,如腾讯的对话Agent可即时回答各种报考问题;也有的突出工具整合,如百度集合了查询、对比、直播答疑等一站式服务。对于考生来说,这些工具降低了信息搜索和方案制定的门槛,可以一定程度上充当“AI版志愿规划师”,快速筛选出备选方案。
大厂扎堆背后的商业算盘
看似“不赚钱”的志愿填报工具,大厂们却争相投入,背后实则有着清晰的考量。
一方面,高考志愿填报是流量高地,相关搜索浏览量以百亿计,谁能率先提供好用的工具,谁就有机会与庞大的用户群建立高频连接。
这对于百度、阿里、腾讯们来说,是低成本获取新增用户的绝佳机会。《节点财经》认为,从战略上看,志愿填报只是起点,通过服务高考人群,这些平台未来可以延伸服务触角至大学学习、考研、就业等环节,形成教育领域的长期用户留存和生态闭环。
另一方面,推出AI志愿助手也是数据与技术的“双收”之举。志愿填报场景中,海量真实用户数据对于AI模型的训练和迭代价值巨大——考生输入的成绩、偏好、选择行为等信息,可以帮助大模型不断学习如何理解复杂任务、适配各地录取规则以及识别用户偏好,从而提升模型的决策能力。
相比日常的闲聊问答,高考志愿这种任务对AI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理解多轮提问、又要调用庞大的结构化数据,这正好用于检验和打磨AI Agent的能力。
至于技术门槛,业内评价其实并不算高。多数互联网公司本就拥有搜索、大数据和AI算法方面的积累,只需将历年高校录取分数线、专业信息、招生政策等公开数据整合进数据库,再借助大模型进行人机对话和推荐计算即可。
因此可以看到,今年高考季前不少公司火速上线相关产品,有的甚至召开发布会、铺设开屏广告、邀请明星代言,借助这股AI热潮在教育领域迅速抢滩登陆。
表面看这些工具大多免费,不直接创造营收,但其“隐形收益”体现在流量拉新、数据沉淀、模型验证以及对公司AI实力的展示和品牌加持上。
数据差异+黑箱算法,AI的推荐可信吗?
面对层出不穷的“AI志愿老师”,考生真的可以高枕无忧、把志愿完全交给机器吗?
《节点财经》认为,AI填报工具目前还只能作为辅助,无法完全取代人工专业判断。这些产品虽然拥有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快速分析能力,但在可靠性和个性化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首先,不同平台给出的推荐结果差异较大、算法不透明。比如在输入相同的省份、科目、分数后,不同AI助手算出的考生省内排名大体一致,但生成的“冲稳保”院校名单却大相径庭,让人无所适从。
《节点财经》实测也发现,同样条件下,夸克、百度、腾讯AI高考通等工具推荐的志愿方案重合率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各平台采用的模型和算法侧重不同,不同模型对录取概率、院校匹配的衡量权重不同,难免输出不同结果。
同时,各家底层数据维度也有差异,有的只参考最近1-2年录取数据,有的可能纳入更长周期甚至包含个别异常数据,这都会导致在同一分数下推荐院校的巨大出入。
其次,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问题给AI推荐可靠性也打上问号。尽管各平台声称所用数据源均来自权威渠道(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高校招生网等),但在爬取、整合、更新过程中仍可能出现纰漏。
一些AI助手曾闹出推荐无招生计划的院校、忽略地域限制、甚至给四五千名次的考生推荐清华北大这类明显不合理选项的乌龙。这往往是因为底层数据不够全面权威,叠加大模型生成内容时可能出现“幻觉”,输出并不存在的学校专业信息。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容错率极低的场景,然而目前来看,部分AI产品的数据仍存在陈旧或纰漏的情况。据《新京报》报道,某款AI在估算考生位次时与真实数据相差上万名,导致推荐的冲刺院校完全超出考生实际水平。又如部分系统没有充分考虑新高考政策变化,仍建议考生“服从调剂”避免滑档,而事实上在一些省份的新模式下已不存在“调剂”选项。
另外,AI在个性化匹配上与经验丰富的人工咨询还相去甚远。志愿规划师往往要与学生家庭一对一长时间沟通,了解考生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对未来的想法等方方面面,再结合多年积累的高校专业库和就业数据给出量身定制的方案。
而目前的AI产品也试图朝这方面努力,例如提供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以及多轮问答来模拟“定制志愿”。但实际体验来看,不少AI提的问题模板化、浅层化——无非是询问意向城市、喜欢的专业类别、是否考研或出国、可接受学费区间、有无身体受限等。
真正的个性化往往建立在长期经验和数据积累上,专业老师每年走访高校、追踪各地就业情况,形成自有的信息库。这种对教育和行业的深度洞察,是目前AI难以复制的。
《节点财经》认为,AI志愿方案可作为志愿填报的“信息过滤器”而非决策依据。AI的优势在于高速处理结构化数据、提供基于概率的理性参考,它可以大大减轻考生和家长筛选信息的工作量,尤其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有限、无法负担高价志愿咨询费的家庭,免费开放的AI工具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信息鸿沟。
但最终的抉择仍需人脑来做。正如夸克搜索负责人张帆所说,AI与人工志愿专家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AI可以改变志愿规划师的工作方式、提升填报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类对人生规划的深刻理解。
实操来说,可以先利用AI快速筛选出若干意向院校专业,再由考生和家长人工核实关键信息的准确性,例如查阅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和高校招生简章确认专业要求,向目标院校招生办电话咨询最新政策,甚至请教在读学生了解真实就读体验。对于AI难以评估的新开专业、个人特殊偏好等问题,则更需要人来做出判断和取舍。
AI带来的是更广阔的信息视野和更高效的决策辅助,但高考志愿的核心始终是考生对自身未来道路的慎重抉择。唯有将AI的效率与人类的洞察相结合,在分数、兴趣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做出不负未来的最优选择。
*题图由AI生成 ]article_adlist-->「2025节点增长大会嘉宾演讲」
↓ 往期文章 ↓
01
全联并购公会尉立东
文章
02
分众传媒江南春
文章
03
360周鸿祎
文章
04
蓝色光标潘飞
文章
05
用友郭金铜
文章
06
智联招聘张月佳
文章
07
白山云霍涛
文章
08
赛力斯郭锋
文章
09
钧源卜一洲
文章
10
昆仑学堂蓝思佳
文章
11
肆拾玖坊陈宁
文章
投稿、约稿、建议与合作
☞请联系栗子总监
微信:Lettheskyfall_
邮箱:lizi@jdcaijing.com
☞文章内容授权转载
请联系七星总监 微信:q28298394
]article_adlist-->专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