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牛京帅 青岛报道
从一个人到一家企业,从一个企业到一个协会,从参加比赛到承办大赛,从课程输出到生态构建,青岛力鲸智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管磊在AI教育长征上,正以科技为炬,照亮AI时代的教育新可能。
破局:从政策风口到教育本质的觉醒
K12学科教育面临转型,管磊敏锐捕捉到科技教育的历史机遇。然而,初入赛道便遭遇现实拷问:“如何让家长信任非学科类教育的价值?”“市场上的产品参差不齐,怎么让家长放心、让孩子真正学得快乐?”
为破解这一难题,管磊带领团队多次赴上海学习取经,逐步构建起“硬件+课程”的底层逻辑。为让课程可触摸、可感知,管磊带领团队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打磨教学体系,逐字稿推敲教学细节,通过200余家幼儿园实地验证,最终以“玩中学”理念打动金色摇篮等机构,实现编程课程的规模化落地。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教育的起点不是产品,而是对学习者需求的精准洞察。
重构:用“软硬融合”打开思维之门
2022年,市场拓展的同时,管磊却陷入了新的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编程不能只停留在电脑屏幕上。”他意识到,填鸭式教育教学带不动孩子思维成长,于是研发了建构主义引导式六步教学方法,引进软硬结合的教学设备,在传统的电脑软件程序之外加入硬件的积木教具搭建,让孩子从被动填鸭式学,变成兴趣主动建构。就像孩子搭出长颈鹿后,引导他们思考“怎么让长颈鹿摇尾巴、走路”,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悄悄培养拆解逻辑与创新思维。
这份对教育的较真,也收获了意外的感动。有个初一学生,此前因不爱学习常年倒数,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送来学编程。没想到,孩子竟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在省赛中拿下二等奖,文化课成绩也明显提升。“看到孩子从抵触学习到主动钻研,比赚多少钱都踏实。”管磊说,这更坚定了他“用科技教育赋能成长”的初心。
赋能:以赛事为桥“链”动产业发展
真正让他把“个人创业”和“城市发展”绑在一起的,是2023年乌镇全国机器人大赛总决赛的经历。管磊带队站在赛场边,看到青岛其他区域的代表队挥舞着旗帜,唯独没有西海岸的身影,这份“集体荣誉感”像一记叩击,让他暗下决心:“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企业,更要为西海岸的少儿AI教育争口气。”
也是从那时起,他的视野跳出了“自家课程”,开始思考整个产业链的闭环:“有了赛事,‘玩中学、学中赛、赛中研’才能真正转起来,青岛的少儿AI教育才能更有活力。”他先联合科大讯飞,首次尝试自主承办赛项;后来又意识到“单打独斗不行”,于是牵头邀请高校、机构等社会力量,在当年9月成立了青岛西海岸新区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导员协会。协会成立后,他带着团队进社区、进校园做公益课堂,用“零距离”的科普,让孩子们发现“原来编程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突围:以“专精特新”筑闭环生态
不久前,管磊争取到全国机器人大赛青岛站选拔赛的承办权,以协会名义办起了千人大赛。有人问他“不赚钱图什么”,他笑着说:“就图在家门口让家长和孩子看到,编程是生动有趣的,科技教育是触手可及的。”比赛当天,看到孩子们围着机器人模型兴奋地讨论,家长们拿着手机记录孩子的专注瞬间,他觉得“这份经验,比利润更珍贵”。
如今,管磊的创业蓝图里,没有“快速扩张”的急功近利,更多是对“长期价值”的坚守:他想深耕低空经济领域,研发航模相关的课程,让孩子接触更前沿的科技;想把赛事从市级推向省级,让更多区域的孩子有展示平台;想通过协会的力量,把AI科普做得更深入,提升整个城市青少年的科技素养;还计划打造一个研学基地,做少儿AI教育的“专精特新”标杆,将课程研发与赛事运营结合,形成教学-实践-竞赛的完整生态。
管磊始终在追问:教育如何让人成为更完整的自己?他以软硬融合的创新路径、赛事生态的社会价值、公益力量的持续投入,交出了一份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答卷。正如他所说:真正的教育是要普及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喜欢加探索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专业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